134平侘寂风家装走红,木质元素与绝美花园打造心灵居所
2025.07.27 1 0
厌倦千篇一律的北欧风?这套134㎡侘寂风住宅以返璞归真的设计理念引发关注,空间采用天然木质元素贯穿始终,手工涂抹的微水泥墙面与粗陶器皿相映成趣,营造出质朴静谧的氛围,设计师巧妙保留建筑原有结构,通过弧形门洞与藤编家具弱化空间棱角,搭配素麻布艺与枯枝花艺,诠释"不完美的美"的侘寂美学,房屋最大亮点是融入室内外的绝美庭院,青苔石板与原生绿植构成动态景观,模糊自然与生活的界限,该案例证明,侘寂风并非小众选择,通过材质碰撞与留白艺术,能打造出兼具禅意与实用性的治愈系居所。(198字)
最近刷到不少“北欧风翻车”的案例,要么是“为了极简而极简”,连必要的收纳都省了;要么是“千篇一律的白墙+原木”,看久了总觉得少点“家的温度”。难道想要“有自己审美”的家,就这么难?
当代年轻人装修,早已从“跟风买网红款”转向“追求内心共鸣”——越来越多的人开始寻找“符合自己生活习惯”“能传递情绪”的居住空间。比如喜欢木质家具的沉稳,喜欢自然花园的治愈,喜欢侘寂风的低调内敛。直到看到这个134平的侘寂风家装案例,我才明白:好的家,从来不是“装成别人喜欢的样子”,而是“装成自己内心想要的样子”。
过去几年,北欧风、极简风占据装修市场半壁江山,但随之而来的是“审美疲劳”——很多人发现,“白墙+原木+几何摆件”的组合,虽然好看,却少了点“属于自己的故事”。而这个案例的走红,恰恰击中了这种“审美痛点”:它没有跟风做“烂大街的北欧风”,而是用“木质元素+自然花园+侘寂肌理”,装出了“沉稳宁静”的氛围,让“家”变成了“内心的外在表露”。
这套房子的原始结构并不完美:134平的面积不算小,但空间划分得很零碎——大阳台虽吸引人却未充分利用,小餐厅功能单一,主卧室门正对大门影响隐私。这些问题,是不是很多人装修时都遇到过?设计师用“三个改造步骤”,把“痛点”变成了“亮点”。
大阳台是这套房子的“先天优势”,但原始状态下只是“放了点杂物”。设计师把它分成两个区域:一边是“独立花园”,用木质推拉门做隐形分隔,里面种了常春藤、绿萝等绿植,超大窗户把室外的绿意引进来,坐在藤椅上喝杯咖啡,就能感受到“自然包裹”的治愈;另一边是“多功能区”,放了一张长桌,既能当“家庭餐桌”(人多的时候用),也能当“工作台”(平时办公),甚至能当“茶歇区”(周末和朋友聊天)。这个改造,不仅解决了“大阳台浪费”的问题,更让“自然”成为家的“视觉焦点”——无论在客厅看电视,还是在书房工作,都能透过窗户看到花园的绿意,瞬间抚平浮躁。
原始空间的“痛点”之一是“分隔太碎”:南次卧、小餐厅、玄关各自独立,导致视线受阻。设计师做了两个关键调整:一是把南次卧改成“开放式书房”,去掉隔断,让书房与客厅、花园连成一片,视线从客厅延伸到书房,再到花园,完全没有阻碍;二是把主卧室门移走,用装饰画代替,解决了“门对门”的隐私问题。这样的改造,让“零碎”的空间变得“通透流动”,无论是家人之间的互动,还是独处时的放松,都更“舒服”。
原来的小餐厅只能放张桌子,功能太单一。设计师把它改成“西厨区”,把厨房墙面拉平,延长了玄关的收纳柜。西厨区可以放烤箱、微波炉、咖啡机,平时做个面包、热个牛奶都很方便;玄关的收纳柜变长后,能放更多鞋子和杂物,解决了“进门乱”的问题。更贴心的是,厨房水槽区比灶台区高10cm(根据人体工程学设计),洗菜时不用弯腰,炒菜时不用抬胳膊,细节里都是“生活的智慧”。
这套房子的“治愈感”,藏在每一个细节里:
- 墙面与顶面:用“古拙肌理艺术漆”代替普通乳胶漆,摸起来有细微的颗粒感,像被岁月温柔抚摸过,自带“低调内敛”的气质;
- 家具选择:胡桃木电视柜、如墨般的沙发、圆形茶几,都是“木质+深色系”的组合,既沉稳又不沉闷,沙发的“柔软包裹感”让人坐下去就不想起来;
- 花园与光线:花园的绿植没有刻意修剪成“整齐的形状”,而是“自然生长”,搭配超大窗户的自然光,让室内始终保持“绿意盎然”的状态,连影子都带着“温柔的弧度”。
有人问:“侘寂风会不会太‘素’?”其实,这套案例的“素”,不是“单调”,而是“克制”——它没有用夸张的颜色或造型,而是用“材质的质感”和“色彩的统一”,营造出“沉稳宁静”的氛围。更重要的是,它没有“为风格而风格”:开放式书房是为了“通透”,西厨区是为了“方便”,花园是为了“治愈”,每一个设计都“服务于生活”。
这个案例之所以让人“沦陷”,不是因为它“有多豪华”,而是因为它“懂人”——它知道,喜欢木质家具的人,想要的是“沉稳”;喜欢花园的人,想要的是“自然”;喜欢侘寂风的人,想要的是“低调”。当这些“需求”与“设计”结合,家就不再是“房子”,而是“内心的外在表露”。
就像案例里说的:“侘寂风是一种心境的外在表露。”好的家,从来不是“装给别人看”,而是“装给自己住”——用自己喜欢的元素,解决生活的痛点,让每天回家都变成“期待”。这,才是“家”最该有的样子。
无论是木质的沉稳,还是花园的治愈,或是侘寂的肌理,这套案例都在告诉我们:装修的终极目标,不是“装成网红款”,而是“装成自己的故事”。当你把“自己的审美”和“生活的需求”结合起来,就能装出一个“既能满足功能,又能治愈内心”的家。而这,就是当代装修最珍贵的“审美觉醒”。
本网站的文章部分内容可能来源于网络,仅供大家学习与参考,如有侵权,请联系站长QQ18376601进行删除处理。